7月4日,朱时茂在个人抖音账号发视频称,自己在一天内接连遇到两次骗局。其称,昨天接到一个认识的人的电话,因“侄子结婚没有现金”急用2000元,就给转过去了。第二天,“刘金山”要加微信,加上微信后“刘金山”称其在呼伦贝尔拍戏,发来二维码让朱时茂转5000元。而“刘金山”对朱时茂称呼“老哥”让他心生怀疑,打电话给刘金山核实后,发现果然遇到了诈骗。朱时茂表示,查了一下此前借2000元的人,个人信息和“刘金山”关联的是同一个人。他提醒大家说,“我还是反诈大使,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,有时候诈骗让你防不胜防,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信。凡是有关钱的事,脑子里一定多一根弦。”
近年来,我国对电信诈骗犯罪一直保持高压态势,取得显著成果。但是,由于技术及其他复杂原因,电诈案件依然高发,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,身份涉及不同阶层。
电诈手段迭代快,防不胜防成常态。电诈犯罪出现以来,诈骗手法不断翻新,且越来越专业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,特别是利用AI换脸、语音模拟技术冒充熟人愈发常见,甚至演变成分工精细的跨国犯罪集团,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,民众稍微大意,就可能上当受骗。
千万别高估自己的反诈认知。一系列电诈案件证明,身份知识不等于防诈“免疫力”。在电诈分子“工具箱”里,针对不同对象备有不同“工具”,“感情牌”“恫吓牌”“馅饼牌”等,总有一款为你“量身定做”,在你自以为电诈“远在天边”时,陷阱可能已“近在眼前”。